周鴻祎與多家互聯網公司巨頭的爭戰,幾乎貫穿了整個PC互聯網的發展史,這也在很大程度上,改變了歷史的進程。
九年前,周鴻祎喊出,“即使傾軋過360的身軀,360也一定要讓這個騰訊惡霸付出代價。”考慮到騰訊新推出QQ電腦管家,涵蓋了安全衛士的所有主流功能,這條宣言,未嘗沒有爭取輿論的意圖。然而馬化騰還是很焦慮,——短時間之內,幾千萬用戶安裝了360的QQ保鏢,這意味著,QQ的關系鏈都要被360拿走。恐懼之中,他不得不做出了那個著名的兩難決策——強迫用戶在兩個產品中二選一。
有人說,騰訊此舉失了人心。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,只要是一個領域前景看好,騰訊總會亦步亦趨地跟隨、模仿、充當掠食者,這讓同業者心神不定。
而周鴻祎就在此刻,演繹了一個為了維護用戶,不惜與壟斷巨頭抗爭,并遭至打擊報復的形象。
在這次事件中,周鴻祎一直強調,之所以曝光QQ窺探用戶隱私,是為了要把選擇權交給用戶,為此,他不但發布直接針對QQ的“隱私保護器”工具,還推出了WEBQQ客戶端軟件。因為這款軟件使用的還是QQ的服務,此舉給了周鴻祎一個在戰爭中,依然會推廣對手產品的人設。至此,周鴻祎“顛覆者”的形象開始為更多人熟知,并成為了許多創業者的精神領袖。
“這么說吧,總有一些人喜歡梁山好漢。”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說。
周鴻祎對自己的認知是挑釁者。談及戰爭,這位紅衣傍身,熱愛射箭與ak47的企業家說,自己就是期望天下大亂,“因為大公司是產業規則的制定者,它們當然不期望亂,可是亂對小公司有好處。”
但是自3Q大戰到如今,這兩類不同量級的公司,卻開始滑向了不同的走向。這九年,也是周鴻祎的戰爭理論從有效到無效的九年。盡管,周鴻祎曾經機緣巧合地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第一位戰神,但是現如今,他卻總是在自我懷疑,除了工具和渠道,360核心競爭力還應該在哪?他究竟離一個成熟的企業家還有多少距離?他昨日的成功會成為未來的阻礙嗎?
“馬背上可以打江山,但馬背上不能守江山。”一位前百度的產品經理稱,他至今都記得,當年在收到了李彥宏《改變,從你我開始》的內部郵件之后的興奮。“360與BAT的差別,根本就是正規軍和草頭王的區別。你們可以感受去一下亮劍里的楚云飛和李云龍。”--------這就如同一頭原本悠悠然踱步的雄獅,突然被一只狼搞得血脈噴張之后,最后那個身處險境的還是那匹狼。
事實上,這種被吊打的過程維持了很久。在3Q大戰之后,騰訊和百度開始實施廣泛扶持360競爭對手的策略。而在搜索上,360又開始遭遇百度、騰訊搜狗和阿里UC的三方狙擊;在移動分發方面,則被百度收購91和微信配合應用寶的手段遏制。
即便在創新方式上,巨頭也可以選擇買生產線,買不到東西就買人,買隊伍,買下各種項目,畢其功于一役,而360依舊停留在自行研制,一支軍馬的時代。
這一切都讓360在移動端的發展都極其艱難。
最難時,連選擇與360發生戰略合作的一方都會受到牽連。與周鴻祎合作成立合資公司的游久網,曾在推出一款手游之后,被幾家強勢渠道封殺。它們開出的價碼是,“只要不是360控股的公司,就可以開封”。最終,游久網不得已以“與360業務不兼容”的原因宣告獨立。
“我原來就是叫的太響了。”2018年,在《致懷念我的人民》一文中,周鴻祎這樣反思自己。在一次演講中,他說,“巨頭過去對360是一種暴力扼殺,而今天流行的是降維攻擊。”
與一心想高筑墻,緩稱王的眾多大佬相比,周鴻祎其實是一個喜歡出頭,內心有著個人英雄情結的人,當年3Q大戰,他說自己喜歡巴頓將軍。在一部名叫《戰爭之王》的電影里,他說自己讀到的是,敵人的敵人是朋友。一旦敵人消失了,做朋友也沒有意義。但如今,新的互聯網游戲規則是,要給別人創造價值,而不是毀滅別人的價值。
2015年,從360出走之后的傅盛,重新熟讀了戰爭史,得出這樣一個結論。“360以前是從鄉村包圍城市,而現在大家都在打城市攻堅戰。”
如今,在回顧九年前那場被稱為“中國互聯網反不正當競爭第一案"的商戰時,那些勢不兩立的決絕宣言,更像是某個生死關口的情緒宣泄,已隨戰火飄散。2017年,在國內的124只獨角獸中,50.8%的公司與BAT有直接或間接的股權關系。在巨頭相繼跨入后寡頭時代休戰、合作、連縱、結盟已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時期新的關鍵詞,勾連著每個入局進場的新玩家。
很多人都懷念那個鋒芒畢露的周鴻祎。張揚、強硬、有仇必報。但在另一方面,這種過于極端化的手段,又使得很多見識過他在合作后又翻臉的人,都將與他的聯盟視為一場噩夢,卡巴斯基如此,雅虎也如此。這使得,后來即使周鴻祎真得想要去改變的時候,這樣的形象已經產生了。
這個形象是,任性的,極端的,有魅力的,但同樣也是兵不厭詐的,危險的,無情的。
有時再狠踢兩腳再堅持一下沒準就過去了
五年前,360曾在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中位列第三。其“顛覆者”的形象,之所以深入人心,一個很大原因就是,360的在崛起,成功地證明了——在巨頭觸及的領域,也有可能憑借一款產品就能撬動一個市場。
但如今,資本的因素,使得最新的商業競爭格局早已今非昔比。
很顯然,BAT早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電商╱社交╱搜索公司。從時間軸來看,它們先后經歷了兩個階段:第一,通過新的移動端入口,繼續獲取壟斷利潤。第二,通過大量的資金和資源,通過收購,涵蓋互聯網所有主流的商業模式。而因為找不到一個可以產生一個數十年壟斷利潤的業務,360至今仍困在困境里,成為了一個夾在BAT和準獨角獸之間的中型公司。
很難用一句話解釋,360為何總是數次和“趨勢”擦肩而過。
360曾是中國最早布局移動端的互聯網公司之一。2012年,當李彥宏還在猶豫,騰訊還在著力做手機瀏覽器時,周鴻祎就開始做手機助手——當時還沒有人想通應用商店模式。2011年,周鴻祎則開始為360的戰略轉型推出一款社交產品“口信”,這也是后來“微信”平臺的玩法,但在第一次失敗之后,他便趕緊進行了戰略收縮,沒有在繼續。
手機則是另外一個半途而廢的例子,2012年,周鴻祎曾經力推“360特供機”,但在特供機失敗之后,他就一度放棄了手機,轉而轉向了智能硬件的開發。但是,物聯網的爆發速度其實要遠遠慢于周鴻祎的預計。
“你看為了布局移動端,搜索、視頻、信息流,手機,直播,360其實全都做過,但最終,卻什么都沒有做成,那就沒有辦法了。”一位叫劉小海的產品經理有些感慨,“從12年底,360就開始沒方向,喊大家沖,但是誰都不知道往哪里沖。”他甚至有些心酸。2014年,雷軍就已經開始作為一名布局者了。怎么周鴻祎卻還要做為一名產品經理出來,自己來講產品?
對此,外界的普遍觀點是,周鴻祎不能持久以恒的堅持,毫無疑問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在做決策時,周鴻祎崇尚定位理論。他認為,創業企業所做的戰略都應避開巨頭。他的原話是,“既然你打不過BAT,那么你做產品的出發點,就要滿足巨頭沒有滿足的需求,而不是針對他們。”
這個戰略的大方向沒有錯。但是在分辯什么是“巨頭認為是不必做的偽需求”和什么是“即便巨頭已經做了,仍需要咬牙繼續突破”的判斷誤差,導致了周鴻祎總會在具體執行時,給外界留下頻繁變陣的印象。
事實上,這樣的狀態早在360創辦早期就已經出現過,知乎網的聯合創始人張亮列舉出周鴻祎在為360尋找方向時,所犯過的錯誤。這些決策包括,做基于 UGC 搜索引擎 ——最后被證明是偽需求;做了一個叫中國供應商的跟阿里競爭的產品 ——這是一件阿里已經做了六、七年的事情,最后也被證明是無效的。
但是—一個很大的“但是”卻是——周鴻祎抓住了 360 安全衛士這一個機會,之后,所有的一切就都是歷史了。而這樣的經歷,給了這個年輕的創業者一些不同于教科書上的另類感悟,那就是把戰略的失誤,拉長到一段時間來考量。“我常常跟自己說,這世界總有一些超級創業者,他們可能犯很多錯誤,但只要抓住一個,公司的命運就會不同。”
通常,在做決策判斷時,周鴻祎的習慣是,單點突破。也就是先普遍嘗試多個領域,看準切口,然后集中兵力來賭。但換個角度來說,這未嘗不是360向來總想“花小錢做大事”的現實局限所致。
在很多場合,周鴻祎都對資金表現出一種渴求,在美國謀求退市之際,他在內部信中寫,“360目前80億美元的市值,并未充分體現公司價值”。在《王者榮耀》風靡之際,他暗示“做網絡安全,一定不如做一款游戲一年賺得多。”類似的語錄還有,“我要是像他們一樣可以隨意拿錢買,兜里就什么都沒有了。”“我嗅著錢味就來了”“那么多庸俗的錢,我也想賺”。
“這就是為啥我覺得,周鴻祎像李云龍?”前百度經理孫玉涵語帶調侃,“除了做事風格像,他還特別擅長哭窮。”(李云龍,影視劇《亮劍 》中的男主角〕
孫玉涵認為,外界太容易把360改變乏力的原因,完全歸結為周鴻祎的善變。但他認為,這也得從360自身的客觀條件來理解他的選擇。比起BAT小米等公司的資本運作,360基本沒有戰略性的操作空間,根本原因就是錢少,“根本不敢妄動,也動不起。”
但這也是所有工具性產品公司在轉型期面臨的普遍困境。一位360的前員工回憶,2014年,他曾經為公司做了一個項目,當時大家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窮舉了360全線產品進行研究,最后卻痛苦的發現,360明顯缺乏移動端帶量的入口。在那個時刻,他猛然意識到,這也是很多移動端項目,360根本做不起來的本質原因。
一位互聯網從業者評價,在分析產品和選擇市場時,周鴻祎往往會優先選擇,以往自己最熟悉和最有把握的思路,這固然最保險,但移動互聯網的文化差異,卻使用戶比以往更加口味刁鉆,這一切都讓360以前那一套所向披靡的產品推廣策略、運營方式在移動端的效果越來越有限。
很顯然,那些比周鴻祎更年輕的競爭對手們,在應對移動用戶的經驗上,要比周鴻祎進化得更聰明,更有現象力得多。
為了突破這種大公司在掉頭時的自身局限,許多巨頭會考慮通過控股的方式,與更加年輕靈活的小公司進行合作。360亦有同樣的布局,但遺憾的是,許多知名的移動端項目,UC、頭條、知乎、58、墨跡天氣,卻都最終與360擦肩而過。
“在360流量最有價值的PC時代,我們是怎么錯過那么多可以合縱聯合的布局?”前360投資部創辦人、投資總監王翌曾在知乎專欄里,提出這樣一個問題。他認為,創始人的心態是最根本的原因。以產品經理的視角看項目,周有時會既沒看懂,又太自信。
事實上,對于最早期的項目,只要有一些足夠的亮點,就可以去投,“周鴻祎根本不應該再去看項目的缺點,因為反正誰都會有缺點。”
而這些反常的現象,也開始讓創投圈議論紛紛,自2015年起,大家的一致話題就是,“周鴻祎老了嗎,到底他還行不行?”討論的人有大公司的VP,也有投資人,甚至還有拿出周鴻祎生辰八字做測算的。
一位前360的員工說,自己有時會感到惋惜,公司明顯對一些有潛力的項目,重視不夠。而對一些明顯不行的短期項目,又太過看好看重。
而曾被周鴻祎被評價為只會復制沒有創新的王興,則表示“顛覆性創新固然重要,但選擇判斷也很重要。”
事實上,一個人如果總是表現得缺乏耐心,淺嘗輒止,背后是一種渴求而不得的焦慮感。
與雷軍這種在創業前便受過挫折的企業家不同,周鴻祎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順風順水,憑借兩個集大成的產品3721和360,他屢次化險為安,稱人們稱作是中國最年輕的創業教父,而上一個被大家這么叫得人還是柳傳志。而這些無比美妙的巔峰體驗,也使得從這樣的經歷中走出的周鴻祎,既善于冒險,又內心極其驕傲。
但這樣的心態根本是把雙刃劍。當一個驕傲的人,被對手不斷趕超之后,他的不甘與求勝心切,很可能會滑向總想追求捷徑,反而欲速而不達的怪圈。上述產品經理孫小海說,他覺得360做產品,總想借力打力,缺乏厚重。“總是恨不得一個搜索ctrl ctrl 就能顛覆百度 ,一個特供機就能打死小米,一個移動wifi就能占領智能硬件”。
而在另一方面,這幾年,這些不斷出錯和失敗的經歷,又讓周鴻祎逐漸從極度自信,轉向持續的自我否定。在回顧自己以前的錯失的時候,他常常得異常誠懇,對360的掉隊表示出一種焦慮。
但這未必全是好事。
周鴻祎曾經常常跟員工灌輸的理論之一是,只要你在一個點上持續做,你就會有機會。但很多關鍵時刻,連他自己也沒有堅持這句話。據一位熟悉周鴻祎的360人士描述,以前,即使大重兵壓境,周鴻祎也會面不改色抄家伙,而現在,這名之前總敢與敵人正面進攻的戰士,開始變得顧慮重重起來時。每次遇到困難,他就會想,敵人太厲害,還是采取迂回戰術吧。但可能,這一次他踢到的只是一塊鐵板。
“他總是想,是不是自己錯了。”說這話的時候,上述人士一臉惋惜。”但其實有時再狠踢兩腳,再堅持一下沒準就過去了。”